粽叶香里话个山
发布时间:
2023-06-21
1955年,奉新的奉先寺一侧墙体倒塌,墙中露出卷轴一幅,它正是《个山小像》。在历经三百年后,《个山小像》又重新出现在世人眼中。随后,小像进入北京故宫收藏。1959年,八大山人纪念馆立馆,《个山小像》及一批八大山人的代表作,由北京调往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现在它每日静静挂在橱窗,向川流不息的观众讲述着四百年前一位时运不济的天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
这张画像为“江西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张八大山人的画像,有着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
它画于公元1674年,彼时八大山人在佛门修禅已二十余年。这年的端午节后第二天,他请好友黄安平来到耕香院为自己画小像一幅。画中的八大山人未着僧衣,而是身着长袍,脚蹬芒鞋,一幅明代文人打扮,画完后,八大山人随即提笔在小像上以小篆落下“个山小像”四字,旁边又写下“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两行行书题记。
1674后三年内,他带着小像分别向饶宇朴、彭文亮、蔡受三位好友求跋,自己又陆续自题诗四首,九段文字把他的人生遭遇和进入佛门的心路历程一一作了交代。八大山人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六个儿子朱权的第九代子孙,作为明宗室子孙,明朝的《国典》规定,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十五岁时他放弃了爵位,以普通百姓身份应试,考取了秀才,当时德高望重的长者,莫不称赞他的聪慧。如果不出意外,朱耷将继续他的求学之路,参加科举考试、踏上仕途。
然而在他十九岁时,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这一年年号甲申,因此又叫甲申之变。他的父亲病逝,妻儿也跟着相继离世。国破家亡,为了躲避灭顶之灾,朱耷隐姓埋名,远逃江西奉新介冈灯社出家为僧,在三十四岁时接替他的师父耕庵成为一名主持,回首往事,转眼他在山里一住就是三十年。在小像中八大山人加盖了一方 “西江弋阳王孙”印,以表明自己的王室身份,这方印章也仅此一次在这个小像上使用过。
在这幅小像中,八大山人所题文字,包括了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表明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力。他生长在一个充满文化艺术氛围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诗人。身为贵族子弟,他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 8岁时就能作诗,能悬腕写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小楷,11岁能画山水画,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在小像作成的三年后,1677年秋天,临川县令胡亦堂邀请八大山人前往临川,参与临川县志的撰写。八大山人应邀离开奉新,前往临川,并将小像留在奉新。未曾料到,1680年,他在临川发病癫狂,哭笑无常,扯破僧服,将其烧掉,从临川走回南昌,还俗娶妻生子,此后未再回到奉新。
1955年,奉新的奉先寺一侧墙体倒塌,墙中露出卷轴一幅,它正是《个山小像》。在历经三百年后,《个山小像》又重新出现在世人眼中。随后,小像进入北京故宫收藏。1959年,八大山人纪念馆立馆,《个山小像》及一批八大山人的代表作,由北京调往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现在它每日静静挂在橱窗,向川流不息的观众讲述着四百年前一位时运不济的天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